English简体中文

个人信息

简历:198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物理系(今宁波大学),1995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物理系工作。曾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原物理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现任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至今,多次赴香港、加拿大、意大利等地学习和访问。现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副主任。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纳米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微结构、声子特性和发光机理的研究,强调理论和实验结合,在半导体发光材料的主要领域---多孔硅及其锗、硅、C60等复合材料、ZnO纳米颗粒薄膜、铒掺杂硅纳米结构、硅基纳米SiC薄膜、锗硅碳注入二氧化硅薄膜、多孔氧化铝薄膜及镶嵌半导体纳米结构、掺钕钽酸锂、质子交换铌酸锂和钽酸锂晶体以及硅基铌酸锂和钽酸锂薄膜等的制备、微结构及发光特性的表征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承担的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次评为特优,并列为我国在硅基发光材料与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进展之一。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210余篇。在国际物理学四大杂志《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和影响因子大于3.0的杂志上包括JACS、Nanolett、Small、ChemCommun、Opt. Lett.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同行在国际杂志上他引超仟次,单篇他人引用最高340余次。基于在碳化硅纳米材料研究上的重要贡献,被国际著名的综述性杂志《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邀请撰写综述文章“Low Dimensional SiC Nanostructures: Fabrication, Luminescenc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目前是四家国际杂志《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顾问部成员。基于在硅基纳米半导体材料与物理研究方面的成果,1998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98’南京市十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同年获第六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承担的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 “973”项目(子课题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2001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办公地址: 唐仲英楼C210 

电话:  025-83686303(0) 

Email:  hkxlwu@nju.edu.cn